您好,欢迎来到香港宝典大全资料!公司主营虫情测报灯,孢子捕捉仪,高空测报灯,害虫远程实时监测系统,气象监测站等!
香港宝典大全资料创造全球仪器中心 引领农林食品仪器发展
全国咨询热线:400-669-0568 130-1769-1806
解决方案: 智慧农业      高标准农田      智慧乡村      智慧茶园      智慧温室大棚     
当前位置:主页 > 技术支持 > 病害图库 >

病害科普丨水稻白叶枯病

时间:2023-05-08 17:59:26 来源:未知 点击:

      水稻白叶枯病最早于1884年在日本福冈县发现,目前世界各大稻区均有发生,已成为亚洲和太平洋稻区的重要病害。在我国,1950年首先在南京郊区发现,后随带病种子的调运,病区不断扩大。目前除新疆外,各省(市、自治区)均有发生,但以华东、华中和华南稻区发生普遍,危害较重。水稻受害后,叶片干枯,瘪谷增多,米质松脆,千粒重降低,一般减产10%〜30%,严重的减产50%以上,甚至颗粒无收。
一、症状

此病在水稻全生育期均可发生,主要危害叶片,也可侵染叶鞘。病害症状因品种、环境和病菌侵染方式的不同,有以下几种类型。

1.叶枯型  最常见的白叶枯病的典型症状苗期很少出现,一般在分蘖期后才较明显。发病多从叶尖或叶缘开始,出现黄绿色或暗绿色斑点,后沿叶脉迅速向下扩展成条斑,可达叶片基部和整个叶片。病健部交界线明显,呈波纹状(粳稻品种)或直线状(籼稻品种)。病斑黄色或略带红褐色,最后变成灰白色(多见于籼稻)或黄白色(多见于粳稻)。湿度大时,病部易见蜜黄色珠状菌脓。

2.急性型  主要在环境条件适宜和品种感病的情况下发生。叶片病斑暗绿色,迅速扩展,几天内可使全叶呈青灰色或灰绿色,呈开水烫伤状,随即纵卷青枯,病部也有蜜黄色珠状菌脓。此种症状的出现,表示病害正在急剧发展。

3.凋萎型  国外称克列赛克。多在秧田后期至拔节期发生。病株心叶或心叶下1〜2叶先是水渍状、青卷,而后枯萎,随后其他叶片相继青枯。病轻时仅1〜2个分蘖青枯死亡,病重时整株整丛枯死。用手挤压病株的茎基部,则可见到大量黄色菌液溢出;在刚刚青枯的心叶上,也常见叶面有珠状黄色菌脓。根据这些特点以及病株基部无虫蛀孔等特征,可与螟虫引起的枯心相区别。

4.黄叶型  目前国内仅在广东省发现。病株的新叶均匀退绿或呈现黄绿色宽条斑,较老叶片颜色正常,以后病株生长受抑制。在显此症状的病叶上检查不到病原细菌,但在病株基部以及紧接病叶下面的节间有大量病原细菌存在。

香港宝典大全资料

二、发病因素

在有足够菌源存在的前提下,白叶枯病的发生和流行主要受下列因素影响:

1.水稻抗病性  一般糯稻抗病性最强,粳稻次之,籼稻最弱。但籼稻中也有抗病性强的品种。同一品种不同生育期抗病性也有差异,通常分蘖期前较抗病,孕穗期和抽穗期最感病。

(1)抗病机制:植株叶面较窄、挺直不披的品种抗病性较强;稻株叶片水孔数目多的较感病。这些差异常被认为是品种的机械感病性。此外,稻株体内营养状况也是影响水稻抗病性的一个重要因素。感病品种植株体内的总氮量尤其是游离氨基酸含量高,还原性糖含量低,碳氮比小,多元酚类物质少;而抗病品种则相反。

植株由无致病力菌株所引起的抗病反应对后来侵入的有致病力的菌株有一定程度的抑制作用。当抗病品种受无致病力菌株侵入后,维管束中产生黏质物包围和抑制病菌的生长,使其不能正常繁殖,且在形态上显著改变,处于死亡状态,受侵稻株不显现症状。但感病品种受有致病力的菌株侵入后,在一段时间内维管束内无黏质物的产生,病菌可正常繁殖,仅在感染后期菌量大量增加后才开始产生黏质物,受侵稻株表现症状。同时还发现稻株先受无致病力菌株侵入后,再感染有致病力菌株时,病菌也受到维管束黏质物的抑制,虽可呈现症状,但病斑的扩展受到明显抑制。推测这种黏质物可能是病菌和寄主相互作用的产物。

(2)抗病性遗传:水稻品种对白叶枯病的抗性受不同的抗病基因所控制。现已鉴定出Xa26等23个主效抗病基因,其中多数为显性,少数为隐性或不完全隐性。在已鉴定的抗源品种中,有171个含Xa4,85个含Xa5,4个含Xa6。抗病品种大多为小种专化抗病品种。除主效基因外,可能还存在由微效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抗病性,如IR20、IR30和IR36等兼具小种专化和非小种专化两类抗病性。

2.气象因素  此病的发生一般在气温25〜30℃时最盛,20℃以下和33℃以上受抑制。气温的高低主要影响潜育期的长短。在22℃时潜育期为13d,24℃为8d,26〜30℃时则只需3d。适温、多雨和日照不足有利于发病。特别是台风、暴雨或洪涝有利于病菌的传播和侵入,更易引起病害爆发流行。地势低洼、排水不良的地区发病也重。气温偏低(20〜22℃)时,如遇高湿,此病也有流行的可能;而天气干燥,相对湿度低于80%时,则不利于病害的发生和蔓延。

3.耕作制度与栽培管理  耕作制度对白叶枯病的流行有重要影响。一般以中稻为主的地区和早稻、中稻、晚稻混栽的地区病害易于流行,而纯双季稻区病害发生轻。

氮肥施用过多或过迟,或绿肥埋青过多,均可由于秧苗生长过旺而致使稻株体内游离氨基酸和可溶性糖含量增加,抗病力减弱。同时造成郁闭、高湿等适于发病的小气候,加重发病。深水灌溉或稻株受淹既有利于病菌的传播和侵入,也由于植株体内呼吸基质大量消耗,分解作用大于合成作用,可溶性氮含量增加而降低抗病性,加重发病。田水漫灌、串灌可促使病害扩展与蔓延。
三、综合治理

水稻白叶枯病的治理应在控制菌源的前提下,采取以种植抗病品种为基础,秧苗防治为关键,狠抓肥、水管理,辅以药剂防治的综合措施。

1.杜绝种子传病途径  无病区要严禁从病区引种,确需从病区调种时,要严格做好种子消毒工作(种子消毒方法见化学防治)。

2.选用抗病品种  在病害流行区,要有计划地压缩感病品种面积,种植抗病、丰产良种。长江流域中稻可选用扬稻7号和皖引4号等,晚稻选用浙丽1号和晚粳1号等;杂交稻选用博优64、威优晚3号、培两优特青和培两优288等。华南稻区选用华粳籼74和湖广占等。北方稻区选用丰优1号、郑州764和中百4号等。应当注意的是,品种的抗病性是针对病菌的致病型而言的,由于不同地区病菌的致病型不同,故同一品种在不同地区的抗感反应不一。因此,要注意选用抗当地主要致病型的丰产品种。

可以用抗病性基因累加法选育具广谱和持久抗病性的品种。如以含抗病性基因Xa4Xa5Xa13Xa21的品种为材料,采用传统育种与分子标记选择相结合的方法,获得抗白叶枯病双基因累加系、三基因累加系和四基因累加系。这些基因累加系不但抗病性增强,而且抗菌谱有所扩大。例如,Xa4Xa13均不抗致病型Ⅳ,但两者的基因累加系却对致病型Ⅳ表现抗性。抗病性基因克隆和导入也是累加抗病性基因的有效途径,如导入抗病基因Xa21的明恢63恢复系配组的杂交品种,其抗病性有明显提高,但其实用性还需经大量生产实践检验。

3.培育无病壮秧  选用无病种子,选择地势较高且远离村庄、草堆、场地的上年未发病的田块做秧田,避免中稻、晚稻秧田与早稻病田插花;避免用病稻草催芽、盖秧、扎秧把;整平秧田,湿润育秧,严防深水淹苗;秧苗3叶期和移栽前3〜5d各喷药1次(药剂种类及用法同大田期防治)。

4.加强肥水管理  做到排灌分开,浅水勤灌,适时烤田,严禁深灌、串灌、漫灌。要施足基肥,早施追肥,避免氮肥施用过迟、过量。

5.化学防治

(1)种子处理:可用85%强氯精300〜500倍液或20%噻枯唑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浸种24〜48h。

(2)生长期防治:除应抓好秧田防治外,在大田期,特别是水稻进入感病生育期后,要及时调查病情,对有零星发病中心的田块,应及时喷药封锁发病中心,防止扩大蔓延;发病中心多的田块及已经出现发病中心的感病品种高产田块,应进行全田防治。病害常发区在暴风雨之后应立即喷药。可选用20%噻枯唑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秧田每公顷喷施600〜750kg,本田每公顷喷施900〜1125kg。施药间隔期7d左右,视病情发展决定施药次数。其他有效药剂有叶枯灵、5-氧酚嗪、消菌灵、代森铵、胶氨铜和氯霉素等。

6.生物防治  用对水稻无致病性的水稻白叶枯病菌毒性基因缺失突变体Du728菌液喷雾,对水稻白叶枯病具有一定防治效果。其作用机制主要是位点竞争,即无致病性的Du728占据侵染位点后部分阻止白叶枯病菌的侵入;其次Du728还能诱导稻株产生对白叶枯病菌的抗性。此外,hrp基因编码的非特异性激发子Harpin蛋白能诱导稻株产生对白叶枯病菌的过敏反应,可望用于水稻白叶枯病的防治。上述生物防治方法目前尚处于试验阶段,但为水稻白叶枯病的生物防治开辟了新的途径,目前尚处于试验阶段。

在线客服
联系方式

销售热线

130-1769-1806

上班时间

周一到周日

公司电话

400-669-0568

二维码
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