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香港宝典大全资料!公司主营虫情测报灯,孢子捕捉仪,高空测报灯,害虫远程实时监测系统,气象监测站等!
香港宝典大全资料创造全球仪器中心 引领农林食品仪器发展
全国咨询热线:400-669-0568 130-1769-1806
解决方案: 智慧农业      高标准农田      智慧乡村      智慧茶园      智慧温室大棚     
当前位置:主页 > 技术支持 > 病害图库 >

病害科普丨小麦白粉病

时间:2023-03-16 15:20:00 来源:未知 点击:

       麦类白粉病分布于世界各产麦区,危害小麦、大麦及燕麦等,尤以小麦受害最重。小麦白粉病以前仅在我国冷凉潮湿的西南麦区发生较重。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各地耕作制度的改变,特别是有效灌溉面积的增加、化肥使用量的增大、矮秆品种的大面积推广、种植密度及单产水平的提高,病害逐渐扩展到江淮、黄淮及全国主要产麦区,目前已在20个省(市、自治区)普遍发生,成为全国小麦生产中发病面积最大、危害损失最重的常发性病害。小麦受害后,可致叶片早枯,分孽数减少,成穗率降低,千粒重下降,一般可致减产5%〜10%,重病田减产达20%以上,局部严重地区减产30%〜50%,种植感病品种的田块甚至绝产无收。
一、症状
       各生育期均可发生,主要危害叶片,严重时也危害叶鞘、茎秆和穗部。通常叶面病斑多于叶背,下部叶片较上部叶片受害重。典型病状为病部表面覆有一层白色粉状霉层。组织受侵后,先出现白色绒絮状霉斑,逐渐扩大并相互联合成长为椭圆形的较大霉斑或不规则形的霉层,表面渐呈粉状(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严重时粉状霉层覆盖叶片大部或全部,霉层厚度可达2mm左右。后期霉层渐变为灰色,上面散生黑色小颗粒(闭囊壳)。霉层下面及周围的寄主组织退绿。病叶早期黄化、卷曲并枯死。茎和叶鞘受害后,植株易倒伏。重病株通常矮缩,不抽穗。
香港宝典大全资料
二、发病因素
       春季是白粉病的主要流行时期,其流行程度主要取决于寄主抗病性和气象因素。
       1. 寄主抗病性  小麦品种间对白粉病的抗性存在显著差异。生产上广泛栽培感病品种,少数抗病品种也因其抗源单一、而病菌生理小种变异速度较快而相继丧失抗性,这是近年来白粉病发生严重的重要原因之一。
       (1)抗病性类型:小麦对白粉病的抗性有多种类型:①小种专化抗病性(低反应型抗病性):在病菌入侵后,寄主迅速发生过敏性坏死反应,表现免疫或高抗。这类抗病性由少数主效基因控制,其中有些基因在小麦全生育期有效,有些只在苗期或成株期起作用。小种专化抗病性是小麦抗病育种所利用的主要抗病性类型,它不易因环境条件变化而发生改变,但可因病菌生理小种或毒性结构的变化而丧失。②非小种专化抗病性(慢白粉性或迟白粉性):成株期表现明显。具有这类抗病性的品种,病情增长缓慢。非小种专化抗病性由许多微效基因控制,易受环境因素影响,但一般不会因病菌生理小种或毒性结构的变化而改变,是一种较持久的抗病性类型。③耐病性:耐病品种根系发达、吸水能力强、光合效率高、灌浆速度快,可部分抵消病害造成的损失,在严重感病时,其产量损失显著低于感病品种。
       (2)抗病性遗传:在小麦品种与白粉病菌的组合中,寄主抗病基因和病菌致病基因存在基因对基因的关系。至今,国内外已鉴定Pm8、Pm21、Pm31等46个抗病基因,还有一些尚未命名的抗病基因。另外,还发现许多控制小麦白粉病成株期抗病性的数量性状位点。
       (3)抗病机制:叶片窄而长且直立生长的品种发病较轻,因为窄长的叶片接受病菌孢子的面积相对较小,不利于孢子的附着,可降低病菌的侵染率。并且叶片直立生长,使株间通风透光良好,增加植株受光面积,抑制病菌孢子萌发。同时,在抗病品种上,病菌吸器小且少,形成迟缓,消衰快。另外,含糖量低的品种一般表现高抗或免疫,含糖量高的品种则多表现为感病或高度感病。
       2. 气象因素  温度、湿度和日照等气象因素综合影响病害的发生与流行。通常,冬、春两季,特别是3月份气温偏高、降水量适中或偏少的年份,有利于病害的发生与流行。
       (1)温度:温度可影响春季病害始见期的早迟、潜育期的长短、病害发展速度的快慢及病害终止期的早晚。适宜发病温度为15〜20℃,10℃以下发展缓慢,在0℃左右的低温和28〜32℃左右的高温条件下不发病。早春气温回升早且快,温度偏高,病害发生早;后期早遇高温,病害终止期提前,流行期缩短,流行程度减轻。反之,病害流行期延长,流行及危害程度加重。
       (2)湿度:高湿有利于病菌侵染和发病。适温下,相对湿度≥70%有利于发病,但在较低湿度下,分生孢子仍可萌发、侵染,病害仍可发生并有所发展。另一方面,适量的降雨于发病有利,但如果雨水过多且集中,可冲洗掉寄主表面的分生孢子,并使病部表生菌丝变褐,表面黏结,减缓分生孢子的产生和传播,反而不利于病害的发生与流行。
       (3)日照:病菌分生孢子对直射阳光非常敏感。春季发病期间,如阴雨日多,日照少,可加重发病。
       3. 其他因素  越夏区病菌初侵染菌量大,秋苗发病早且重;越冬菌量大,翌春病害较重;植株密度大、灌溉条件好、施肥(尤氮肥)水平高的田块,植株生长过盛,组织幼嫩,易受病菌侵染,同时田间小气候湿度升高,有利于病菌的繁殖和侵染,发病重。但如果水肥不足、土壤干旱、植株生长不良,也会降低植株抗病力,诱发病害。麦棉套作田比纯麦田发病重。
三、综合治理

       小麦白粉病的综合治理主要依赖于抗病良种的选育和利用,辅以化学防治和栽培防病措施。
       1. 抗病品种的选育和利用  各地已选育出一批免疫或高抗品种(系),其中绝大多数是抗病育种的宝贵资源,少数材料可在生产上直接应用。在利用高抗品种的同时,应加强对当地病菌毒性结构的监测,以便对抗病品种作出合理布局。
       2. 化学防治  多数地区提出的防治指标为病情指数1以上或病叶率10%以上。通常于孕穗末期至抽穗初期施药,防治效果最佳。根据药剂种类及其持效期的长短决定施药次数。常年发病严重的地区,应加强对重点田块(早播、密植、多肥、感病品种田)的保护。秋苗发病早且严重的地区,应于秋季或冬前用药剂进行种子处理或施药防治。
       3. 加强栽培管理  越夏区麦收后或于冬小麦秋播前要及时耕翻灭茬,铲除自生麦苗。适时播种,增强植株的抗病能力,减少因早春小分孽发病而引发的多次再侵染。控制种植密度,以改善田间通风透光,减少感病机会。根据田间土壤地力适当增施腐熟有机肥和磷、钾肥。南方麦区雨后及时排除田间积水,降低田间湿度,北方麦区适时浇水,以促进小麦植株生长,提高抗病性。

(来源:《中国农作物病虫害》)

在线客服
联系方式

销售热线

130-1769-1806

上班时间

周一到周日

公司电话

400-669-0568

二维码
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