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香港宝典大全资料!公司主营虫情测报灯,孢子捕捉仪,高空测报灯,害虫远程实时监测系统,气象监测站等!
香港宝典大全资料创造全球仪器中心 引领农林食品仪器发展
全国咨询热线:400-669-0568 130-1769-1806
解决方案: 智慧农业      高标准农田      智慧乡村      智慧茶园      智慧温室大棚     
当前位置:主页 > 技术支持 > 虫害图库 >

香蕉交脉蚜的发生规律

时间:2023-03-27 15:31:56 来源:未知 点击:

、分布与危害
       香蕉交脉蚜(Pentalonia nigronervosa Coquerel)又名蕉蚜、蕉黑蚜,属同翅目蚜科,广泛分布于国内外热带和亚热带香蕉产区。东南亚、印度、大洋洲、夏威夷、北美、南美、非洲等国家和地区,我国台湾、广东、广西、福建、云南等省份均有分布。南美洲和欧洲温室中也发现有香蕉交脉蚜。除香蕉和芭蕉属植物(如马尼拉蕉)之外,还发现香蕉交脉蚜为害姜目和天南星科的各种可以作为重要食物来源和具观赏价值的植物种类,例如小豆蔻、梳姜、姜、芋、木薯及闭鞘姜属、姜花属、蝎尾蕉属和千年芋属。香蕉交脉蚜除了是香蕉束顶病的媒介外,还传播香蕉花叶病毒、番木瓜环斑病毒和小豆蔻花叶病毒。
       历史上香蕉交脉蚜曾有两个名称,Pentalonia nigronervosa Coquerel和Pentalonia caladii van der Goot。Coquerel于1859年第一次描述了印度洋留尼汪岛香蕉上发现的香蕉交脉蚜,并命名为Pentalonia nigronervosa。随后van der Goot于1917年在爪哇岛木薯上也发现了,命名为Pentalonia caladii,没有明确提及是否与Pentalonia nigronervosa有关,也没有描述两者之间的差别。Hardy(1931)认为,P.caladii是受到环境影响而产生的变种。而Foottit(2010)认为,在广泛的地理范围内,分子数据与形态数据和正常寄主偏好的一致性表明两组之间的形态差异是遗传性的,而不是寄主引起的表型反应,Pentalonia nigronervosaPentalonia caladii是不同的,应当给Pentalonia caladii van der Goot正常的种的地位。
二、形态特征
       香蕉交脉蚜分为无翅蚜和有翅蚜两种类型。无翅蚜体卵圆形,长0.8〜1.6mm,红褐色至黑色,额瘤明显,尾片圆锥形,具瓦纹。有翅蚜体长卵形,长约1.7mm,头、胸黑色,腹部红褐色至黑色,头顶两侧额瘤明显。复眼红棕色,触角、腹管和足的腿节、胫节的前端呈暗红色,触角6节,并在其上有若干个圆形的感觉孔,腹管圆筒形,前翅径脉与中脉有段交会(故称“交脉”),形成一个四边形闭室,翅脉附近有许多黑色小点。前翅大于后翅。孤雌生殖,卵胎生,若蚜要经过4个龄期以后,才变成有翅或无翅成虫。
香港宝典大全资料
三、生活习性
       香蕉交脉蚜在福建漳州一带1年繁殖10〜15代及以上,世代间高度重叠,一头成蚜一般可产30〜60头若蚜,平均45头,最多观察到129头。一头成蚜一般每天可产0〜4头若蚜,最多的见到每天产6头。20〜30℃的温度条件下,从若蚜出生至最后一次蜕皮的时间为8〜9d,最后一次蜕皮1〜3d后即可开始生殖。成蚜寿命为15〜50d,多数20〜40d,平均约为31d。香蕉交脉蚜在广西每年发生4代,每年4月和 9〜10月为高峰期。
       香蕉交脉蚜常先在寄主植物的下部为害,随着虫口密度的增加而逐渐向上转移,以心叶基部的虫口密度最大,多聚集于嫩叶的隐蔽处为害。香蕉交脉蚜吸食寄主养分的同时传播病毒,在取食对象上也有一定选择性,主要为害刚出土至50cm高的蕉苗,以及定植后3个月内的试管苗,当香蕉苗长至超过1m高以后,基本不再为害,而转移到较低矮的吸芽上取食为害。
四、发生规律
       (一)虫源基数
       在蕉株上繁殖的香蕉交脉蚜多成群存在,群体大小数量不等,少则几头、几十头,多则几百头、上千头,最多的见到2000〜3000头。一般以胎生无翅蚜和若蚜较多,有翅蚜在一个蕉株上的数量一般较少,常几头或几十头。在人工饲养条件下,当一蕉株上繁殖的香蕉交脉蚜达到几百头,甚至上千头,蕉株长势变弱、枯黄时,或因管理欠缺而蕉株枯黄时,有翅蚜以一至数倍的速度增加,多达几十头,甚至100多头,纷纷扑到养虫笼边上的尼龙纱网上,大有向外飞迁之势。这种现象表明,田间蕉株上繁殖产生的有翅蚜可能有一部分在其翅发育完全后即飞迁到周围蕉株上,而蕉株上观察到的有翅蚜数量远比实际产生的有翅蚜数量少得多。
       在蕉株上,蕉蚜密度高达几十头、几百头以上时,可分布在母株和周围吸芽上。母株上的蕉蚜多分布在假茎上部、展开叶片的基部和假茎基部,尤其是外面有枯蕉叶遮盖的地方。密度更大时,遍及果轴和假茎基部。一般在叶片上部很少见到。在吸芽上多分布于吸芽基部外表有枯叶鞘的里面,甚至在尚未露出地面而地面上有裂缝的小吸芽上,当蕉蚜密度很低时,一般仅少量几头分布于小吸芽上。另外,在田间可见有少量(1头或几头)有翅蚜单独分布于蕉株心叶或展开的叶片上,有时还伴有3〜5头甚至排列整齐的一至二龄若蚜,而植株上又无一定数量的无翅成蚜和若蚜寄生,这说明这些有翅蚜由周围蕉株或寄主上迁飞而来。
       (二)气候条件
       香蕉交脉蚜田间种群数量发生的密度与气候关系密切。一般在干旱年份发生较多,多雨年份则较少,且易死亡;干旱或寒冷季节,蕉株生长停滞,蚜虫多躲藏在叶柄、球茎或根部,并在这些地方越冬,停止吸食为害;到春天环境条件适宜时,蕉株恢复生长,蚜虫开始活动和繁殖。因此,在冬季香蕉束顶病很少发生,4〜5月才陆续发病。
       在广东地区香蕉交脉蚜一年有两次发生高峰期,分别在4月和11月。大风雨对香蕉交脉蚜有强烈的冲刷作用,环境湿度大,有利于其天敌多毛菌的生长和繁殖。香蕉交脉蚜忌高温,在南方炎热多雨的夏季,自然死亡率高。每年夏季,南方沿海省份常常高温酷热,加之频频受台风袭击,雨水多,蕉园内香蕉交脉蚜天敌多,田间数量很少,有时甚至难觅其踪迹;香蕉交脉蚜也怕寒冷,每年气温最低的1月数量也不多,香蕉交脉蚜喜欢温暖干燥气候,每年春暖及秋凉季节,蕉园内的香蕉交脉蚜发生数量多。
       (三)寄主植物
       香蕉交脉蚜在田间除寄生香蕉外,还少量寄生蕉园或蕉园周围的芋和姜黄。在室内人工饲养条件下,在粉芭蕉、大蕉、美人蕉、芭蕉芋、艳山姜、芋、姜和姜黄上能少量繁殖,但繁殖率和速度远不如在香蕉上的繁殖率和速度。
       (四)天敌
       香蕉交脉蚜的天敌有蜘蛛、瓢虫、蚜茧蜂[Aphidius transcaspicus (Hymenoptera:Braconidae)]、寄生蝇[Endaphis maculans(Diptera:Cecidomyiidae)]等。
       (五)化学农药
       香蕉种植园是否施用乐果、氧乐果等农药及使用次数在很大程度上影响香蕉交脉蚜的数量,尤其是在香蕉交脉蚜即将进入高峰期时,施用杀虫剂后,其虫口密度锐减,并维持在较低的水平。
五、防治技术
       (一)农业防治
       在适宜条件下,香蕉交脉蚜的繁殖率高,在田间以有翅蚜飞迁和无翅蚜爬行迁移.种群的数量增长很快,应当破坏其滋生的外界环境,实行轮作,及时清除蕉园杂草和病株,消灭虫源,将病株及其吸芽彻底挖除,以防止蚜虫再吸食病株汁液而传播,并且注意微肥、生长调节剂的配合使用,增强植株的生长势,增强对病毒的抵抗力。有蚜蚁时.还需兼杀蚜蚁。
       (二)生物防治
       利用有利于香蕉交脉蚜天敌繁衍的耕作栽培措施,选择对天敌较安全的选择性农药,并合理减少施用化学农药,保护利用天敌昆虫来控制香蕉交脉蚜种群。
       (三)物理防治
       香蕉交脉蚜有着明显的趋光性,生产上可以利用频振式杀虫灯进行诱杀,从而有效降低成虫种群密度及后代发生数量。
       (四)化学防治
       非洲山毛豆、蓖麻、夹竹桃、马樱丹、番茄、飞机草、鳞花草、千头柏、牵牛花、白花非洲山毛豆、马尾松和走马箭等异源植物对香蕉交脉蚜具有明显的忌避作用。除此之外,氨基甲酸酯类杀虫剂(抗蚜威)、菊酯类杀虫剂(高效氯氟氰菊酯、联苯菊酯、氰戊菊酯)均可防治香蕉交脉蚜。
       可选用50%抗蚜威可湿性粉剂、80%敌敌畏乳油1500倍液喷雾;2.5%高效氯氟氰菊酯乳油、2.5%溴氰菊酯乳油、10%氯氰菊酯乳油均为5000倍液;10.8%四溴菊酯乳油为1500倍液。试管苗移栽前每667m2用25%噻虫嗪水分散粒剂20〜30g加水对苗床进行灌根处理。重点对秋植苗进行喷药保护。每隔10d喷1次,连喷2次。

在线客服
联系方式

销售热线

130-1769-1806

上班时间

周一到周日

公司电话

400-669-0568

二维码
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