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香港宝典大全资料!公司主营虫情测报灯,孢子捕捉仪,高空测报灯,害虫远程实时监测系统,气象监测站等!
香港宝典大全资料创造全球仪器中心 引领农林食品仪器发展
全国咨询热线:400-669-0568 130-1769-1806
解决方案: 智慧农业      高标准农田      智慧乡村      智慧茶园      智慧温室大棚     
当前位置:主页 > 技术支持 > 虫害图库 >

茶蚕的生活习性与发生规律

时间:2023-02-07 10:27:45 来源:未知 点击:

—、分布与危害
       茶蚕(Andraca bipunctata Walker)别名三线茶蚕蛾,属鳞翅目蚕蛾科。在我国分布于安徽、浙江、江西、湖南、四川、云南、广西、广东、福建和台湾等省份。在国外日本、印度有发生。以幼虫蚕食叶片为害,常将茶树食成光秃,既影响产量,又损害树势。除茶树外,还为害油茶。
二、形态特征
       成虫:雌成虫体长为15〜20mm,翅展为40〜50mm,全体密布棕黄色绒毛,头顶白色。触角双栉齿状,但栉齿甚短,近似丝状。翅棕褐色,前翅翅尖向外呈钩状突出,翅面有3条暗褐色波状横纹,分别位于亚外缘线、中横线、内横线处;近亚外缘线处自顶角向内倾斜至后缘尚有1条棕褐色线纹,其外侧色较深;内横线与中横线之间有1黑点。雄成虫体长为12〜15mm,翅展为26
34mm,体、翅色较雌成虫深,棕褐色,触角双栉齿状,但栉齿长。前翅翅尖钩状突出不明显,翅面线纹与雌成虫相同,但色较深, 翅尖及近亚外缘线中部各有1个灰白色斑。
       卵:椭圆形,长径约1.2mm。初产时淡黄色,后渐变橙色,孵化前呈紫色。常数十粒至百余粒平铺成行排列成卵块。
       幼虫:一龄幼虫体长约0.5mm,头黑色,体赤褐色。二龄幼虫体长约9mm,体表开始出现纵线。三龄幼虫体长约16mm,体表出现灰黄色绒毛,各节气门前出现1个赤褐色斑点。四龄幼虫体长约22mm,各节气门前赤色斑点鲜明。末龄幼虫体长为32〜34mm,体赤褐色,肥大柔软,腹部前端向胸、头部渐细。体表密生黄褐色绒毛,体上共有12条黄白色纵线,分别位于背线、亚背线、侧线、气门上线、气门下线、上腹线和腹线处。各节背侧面有4条白色横线。体上纵线与横线构成许多小方格形斑块,各节气门下线前方还有1近圆形的黑褐色斑块。
       蛹:长为17〜22mm,纺锤形,暗红褐色,尾部着生黄褐色绒毛。
       茧:丝质,椭圆形,长约22mm,灰褐色至棕黄色。
香港宝典大全资料
三、生活习性
       安徽、浙江、江西、湖南1年发生2〜3代,广西、福建、台湾1年发生3〜4代。安徽、江西、浙江以蛹越冬。1年2代区,5月中旬前后羽化,第一、二代幼虫为害盛期分别在6月下旬、9月中旬。1年3 代区,3月下旬羽化,第一、二、三代幼虫为害期分别在4月中旬至6月中旬、6月下旬至8月上旬、8 月上旬至10月下旬。在福建多以卵(少数以幼虫)越冬,翌年2〜3月孵化为幼虫。第一、二代幼虫为害期分别在2月上旬至4月上旬、5月下旬至6月下旬,第二代于6月中、下旬以蛹越夏,至9月上旬后,越夏蛹陆续羽化。第三代幼虫为害期在10月上旬至11月中旬。
       成虫多在4:00〜6:00和18:00〜22:00羽化。雌成虫笨拙,飞翔力弱,一般不远离原地,常爬于枝顶等待雄成虫前来交尾。雄成虫飞翔力也不强,一般在离地高1m,直径10m多的范围内扑飞。清晨和黄昏最活跃,中午阳光强烈时,潜伏于茶丛内或根际土面等隐蔽场所。趋光性弱。
       成虫羽化2〜3h后交尾,多数一生交尾1次,少数为2〜3次。雌成虫交尾后4〜5h产卵。卵常20〜100余粒成块产于叶背。每雌产卵量少者几粒,多者270余粒,平均约120粒。一般同一卵块的卵在1〜2d内孵化完毕。
       幼虫群集性强。一龄幼虫群集在原卵块处取食,二龄幼虫常数头至百余头群集于叶背,并吐丝相附,由叶缘向内取食,仅留主脉,当一叶食尽后群迁另一叶为害,三龄后转移枝干上,互相缠扭成团,头伸向叶片,不分老嫩、叶脉和叶柄一并食尽,食完一枝后再转移到另一枝为害,转移时1头领先,其余单列首尾相连而行,四至五龄时食叶量增大,常以数十头为一群。幼虫昼夜都能取食,以夜晚取食最盛,白天高温炎热时常躲在茶丛荫蔽处不食不动。如受惊动幼虫头尾向背部翘起,如舟状,有时口吐茶褐色汁液。幼虫老熟后沿枝干爬至茶丛基部主枝分叉处的土隙、土面枯枝落叶间及草丛中结茧化蛹。幼虫结茧化蛹也有群集性,常几头或十余头集结在一起。
四、发生规律

       (一)气候
       温度、降水量、日照对茶蚕的发生程度有影响,其中温度影响较大。一般平均温度27℃以上,日照长、降水量少,或者平均温度在10℃以下都不利于茶蚕的生长与发育。夏季平均温度在27℃上,茶蚕常有越夏期,并影响其发生代数。例如在江西修水,1956年6月平均气温为27℃,全月日照215.9h,全月降水量146.7mm,茶蚕于5月下旬至6月中旬化蛹后即以蛹越夏,直至8月下旬至9月中旬才羽化,蛹期达3个月以上,该年仅发生2代。1957年6月平均气温24.8℃,全月日照145.4h,全月降水量164.9mm,则无明显越夏现象,该年发生3代。又如福建福安,6月中旬平均气温常为28℃左右,幼虫化蛹后即以蛹越夏,至9月上旬气温降至27℃以下才羽化为成虫。在安徽、浙江一带冬季温度低,持续时间长,均以蛹越冬。福建冬季温度高,1月的月平均气温在10℃以下时,以卵越冬,月平均气温高于10℃时则孵化为幼虫越冬。
       全年以春、秋两季的气候最适于其生长发育,因此往往发生数量多,为害也严重。

       (二)地形
       不同地形由于小气候不同,茶蚕的发生程度也有明显差异。一般海拔较低的半山区,特别是山洼和涧谷的茶园发生多,而平地茶园发生少,主要是由于山地茶园的湿度高,日照较短,适于茶蚕的生育。在同一块茶园,又以荫蔽之处发生多。
       (三)茶园类型与管理
       荒芜及管理粗放的茶园,由于不耕作,化蛹场所适宜,蛹的存活率高,因此较管理精细的茶园发生多。成龄茶园树冠大,比较荫蔽,茶丛基部难以耕锄,比幼龄茶园发生多。条播茶园在开沟施肥后,施肥沟覆土不良而充满枯枝落叶的,为化蛹提供了有利场所,发生往往也多。
       (四)天敌
       已发现的天敌有古毒蛾追寄蝇(Exorista larvarum Linnaeus)、叉角厉蝽(Cantheconidea furcellata Wolff)、蠋蝽[Arma chinensis (Fallou)]、蚕饰腹寄蝇 [Blepharipa zebina (Walker)]、茶蚕黑卵蜂 (Telenomus bipunctata)及白僵菌、病毒、蜘蛛、鸟类等。
五、性信息素研究与应用
       茶蚕性信息素的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我国台湾省的Ho等(1996)研究报道,茶蚕性信息素的主要活性成分是十八碳烯醛(18:Ald)、E-11-十八碳烯醛(E-11-18:Ald)、E-14-十八碳烯醛(E-14-18:Ald)和E,E-11,14-十八碳二烯醛(E-11-E 14-18:Ald)。每头雌成虫(1〜3d龄)的性信息素产生量相应为(121 ± 76)ng、(50 ± 20)ng、(187 ±75)ng和(237±110)ng,这4个组分的比例为20 :8 :31 :41。用人工合成的各种组分进行的田间诱捕试验结果为,反,反-11,14-十八碳二烯醛对雄成虫的诱捕效果优于其他3种组分,是茶蚕性信息素的主要活性成分。该性信息素在生产中尚未应用。
六、防治技术

       (一)人工捕杀
       茶蚕幼虫群集性强,目标明显,虫体无毒毛,可徒手捏死或拍打虫枝踩死坠地幼虫。此外茶蚕卵成块产于嫩叶背面,可结合采茶摘除卵叶。
       (二)耕锄、培土和清园
       利用茶蚕在茶丛根际土表枯枝落叶下或杂草中结茧化蛹的习性,结合冬耕或伏耕将茧蛹翻入土壤深处,或根际培土6〜10cm后稍加镇压,可阻止羽化成虫出土。也可结合除草,在蛹期将茶丛基部的枯枝落叶清出园外烧毁。
       (三)生物防治
       保护天敌以发挥天敌对茶蚕种群的抑制作用。丁永官等(1987)报道了茶蚕的颗粒体病毒应用于茶蚕防治。
       (四)化学防治
       参见茶尺蠖。
在线客服
联系方式

销售热线

130-1769-1806

上班时间

周一到周日

公司电话

400-669-0568

二维码
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