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香港宝典大全资料!公司主营虫情测报灯,孢子捕捉仪,高空测报灯,害虫远程实时监测系统,气象监测站等!
香港宝典大全资料创造全球仪器中心 引领农林食品仪器发展
全国咨询热线:400-669-0568 130-1769-1806
解决方案: 智慧农业      高标准农田      智慧乡村      智慧茶园      智慧温室大棚     
当前位置:主页 > 技术支持 > 虫害图库 >

茶蓑蛾的生活习性与防治

时间:2023-01-13 17:30:00 来源:未知 点击:

、分布与危害
       茶蓑蛾(Cryptothelea minuscula Butler;异名:Clania minusculea Butler, Eumeta minuscula Butler)又名小窠蓑蛾、茶窠蓑蛾、茶袋蛾、避债虫,属鳞翅目蓑蛾科。分布于江苏、浙江、安徽、江西、福建、台湾、湖北、湖南、广东、广西、海南、四川、贵州等省份。幼虫咬食叶片为害,严重时芽梢、茎皮均可食光。除茶树外,该虫还为害山茶、油茶、柑橘、梨、苹果、柿、桃、白杨、黑荆树、水杉等100余种植物。
二、形态特征
       成虫:雄成虫体长为11〜15mm,翅展为20〜30mm。体翅深褐色,胸背密被鳞毛,前翅微具金属光泽,近翅尖沿外缘处有2个长方形透明斑块;雌成虫蛆状,无足,体长为12〜15mm,头小,头、胸红棕或咖啡色,腹部乳白色,后胸和腹部第七节各簇生1环黄白色绒毛。
       卵:淡黄白色,椭圆形,长为0.6〜0.8mm。
       幼虫:头黄褐色,具黑褐色斑块,体肉黄至紫褐色,胸部背板褐色,背面有深褐色纵纹2条,每节两侧各有褐斑1个,腹部各节背面有黑色小突起4个,略呈“八”字形排列。末龄幼虫体长为16〜26mm。
       蛹:雄蛹长为10〜13mm,赤褐色,翅芽达第三腹节后缘,腹末弯曲成钩状,臀棘分叉,叉端各具短刺1枚;雌蛹长为14〜18mm,蛆状,赤褐色,头小,胸部弯曲,腹末臀棘与刺同雄蛹。
       护囊:橄榄形,囊质紧密,末龄幼虫的护囊长为25〜30mm,四龄起囊外缀结有纵行排列整齐的小枝梗。这是识别茶蓑蛾的重要特征。
香港宝典大全资料
三、生活习性
       在贵州、浙江1年发生1代,安徽、湖南、江西1〜2代,台湾2〜3代。多以非老熟幼虫或二至四龄幼虫在茶树枝干上护囊内越冬。翌年春季当气温上升至10°C左右时即开始活动,取食为害,常致局部春茶无收。1年发生1代区,以每年7〜8月为害较重。
       各虫态历期:第一、二代卵期分别为14d、9d,幼虫期分别为47d、240d (越冬代),蛹期分别为8〜12d、24〜30d,雄成虫寿命约4d,雌成虫寿命12〜24d。
       幼虫共6〜7龄。卵多于14:00-15:00孵化。孵化后幼虫先在囊内咬食卵壳,1〜2d后自母囊排泄孔爬出,腹部竖起迅速爬至枝叶,或吐丝下垂随风飘散到附近茶丛上,片刻后即开始吐丝和咬取枝叶碎屑营囊护身,护囊历经1.5〜2. 0h建成,而后开始取食。随着虫龄增大护囊也随之增大。幼虫活动、取食时,仅头、胸伸出,用胸足爬行负囊行进。初孵时护囊能随腹部向上竖立,状如铆钉,稍大后即腹部下垂,悬挂于枝叶下面。幼虫取食多在清晨、傍晚和阴天。晴天中午很少取食,常隐藏在茶丛中叶背。幼龄幼虫取食下表皮和叶肉,留上表皮呈半透明黄褐色斑膜;三龄后咬食叶片成孔洞;四龄后食量大增,能咬食全叶、嫩梢和果皮,并咬取小枝,整齐并列黏缀于囊处。每头幼虫食叶量幼龄时为0.25g,老熟前为24g。幼虫老熟时先吐丝封闭囊口,将上端用丝紧附于枝叶上,后将虫体上下倒转,化蛹于囊内。
       蛹多于黄昏至夜晚羽化。雌成虫先自蛹壳胸部环列,头胸伸岀,腹部仍留蛹壳内,胸部及腹末生出大量绒毛,同时虫体下移,黄昏后自胸部释放性信息素引诱雄成虫。雄成虫羽化后从护囊末端飞出,留下蛹壳半露于排泄孔外。成虫羽化后次日即可交尾,雄成虫找到雌成虫后伏于雌成虫护囊外,将腹部自排泄孔插入雌囊并深入雌蛹壳内与雌成虫交尾。雌成虫多只交尾1次,少数2次。雌成虫交尾1〜2d后即开始陆续产卵,产卵期可持续7〜8d。卵产于护囊中蛹壳内。每雌产卵量约500粒,多者可达2000〜3000粒。雌成虫产卵后体渐干缩,最后自排泄孔脱出坠落而死。卵孵化率约80%。雄成虫较活泼,趋光性强。由于雌成虫无翅,原地集中产卵,幼虫孵化后就地聚集发生,呈现为害中心。
四、发生规律

       (一)气温
       秋季气温影响越冬幼虫虫龄大小,早春回暖迟早影响越冬幼虫复苏为害。2月以后,当气温升至10℃时越冬幼虫开始暴食,局部茶树越冬芽常被吃光。茶蓑蛾有蓑囊保护较为耐旱,雨水则阻碍其活动取食,封囊停息,且易罹发疾病。雨水冲击常致初孵幼虫大量死亡。风则有助于低龄幼虫转移为害,靠近行道树的茶园虫口数量相对较多。
       (二)天敌
       天敌是制约茶蓑蛾发生的重要因素。已发现的天敌有桑蟥聚瘤姬蜂[Iseropus kuwwanae (Vier-eck)]、蓑蛾瘤姬蜂[Sericopimpla sagrae (Vollenhoven)]、野蚕黑疣姬蜂(Coccygomimus luctuosus)、 喜马拉雅瘤姬蜂 (Iseropus himalayensis (Cameron)]、瘤姬蜂(Xanthopimple sp.)、持带囊爪姬蜂[Theronia gestator (Thunberg)]、广大腿蜂[Brachymeria lasus (Walker)]、费氏大腿蜂(B. fiskei Crawford),一种小蜂(Chalcis milcado Camero)和寄蝇、线虫、细菌等。多种瓢虫和蜘蛛捕食初龄幼虫,鸟类啄食囊内幼虫。雨湿季节有芽抱杆菌类侵染发病。此外,茶蓑蛾僵虫上发现了名为爪哇拟青霉[Paecilomyces javanicus (Friedrichs & Bally) Brown & Smith]的寄生性真菌。
五、防治技术

       (一)人工捕捉
       茶蓑蛾虫囊较大而集中,被害状明显,可在冬季或早春该虫活动为害前人工摘除虫囊,以确保春茶不受损失。茶树生长季节,可结合其他田间管理随手摘除虫囊。
       (二)生物防治
       注意保护和利用天敌,人工捕捉和修剪下的虫囊应置于寄生蜂保护器中,待寄生蜂羽化飞出再营寄生;在寄生蜂羽化盛期尽量不喷药,而利用苏云金杆菌等生物防治方法防治茶蓑蛾。
       (三)灯光诱蛾
       根据雄成虫的趋光性,在雄成虫羽化期,每晚进行灯光诱杀。
       (四)药剂防治
       茶蓑蛾幼龄幼虫期点片发生,具有明显的发虫中心,且抗药性和耐饥力弱,因此,药剂防治应抓紧在幼龄幼虫期进行。药剂可选用10%氯菊酯乳油、2.5%溴氰菊酯乳油6000〜8000倍液(合每667m2 10〜15mL,安全间隔期5〜7d),或2.5%联苯菊酯乳油4000〜6000倍液(合每667m2 15〜25mL,安全间隔期5〜7d)、10%联苯菊酯乳油15000〜20000倍液(合每667m2 5〜10mL,安全间隔期5〜7d)。由于茶蓑蛾有护囊保护,药剂难以渗透,因此用药量可适当偏大,务必将叶背和虫囊充分喷湿。

附:测报技术(适用于蓑蛾科褐蓑蛾、大蓑蛾)
一、系统测报办法
       (一)调查内容和方法
       1.卵孵化进度调查    5月下旬开始,每5d或10d自茶园内随机采取各种蓑蛾100〜200头,带回室内剖查各虫态虫数、雌虫数及产卵雌虫百分率,进而检查卵块孵化进度(如卵块内半数以上卵粒已孵,即作为孵化卵块计算),定期统计孵化率。
       2.“为害中心”普查    在幼虫盛孵末期以后,结合茶园管理及时进行一次普查,查明每667m2 “为害中心”数。秋后至害虫越冬期尤其需要进行一次。

       (二)预测方法
       根据各项调查资料,结合历年发生情况和环境条件,综合分析,预测发生程度和发育进度,指导防治,当孵化率达80%,进入盛末期后,对普查发现的“为害中心”做出标记,及时施药防治。对于茶园残存越冬虫口,最迟应在早春2月以前查明“为害中心及时组织人工清除。
二、一般测报方法
       主要进行茶园内“为害中心”调查,及时指导开展防治。

在线客服
联系方式

销售热线

130-1769-1806

上班时间

周一到周日

公司电话

400-669-0568

二维码
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