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温度、湿度 甘薯受病菌侵染后,土温在15〜30°C之间均可发病,最适温度为25C。甘薯贮藏期间,最适发病温度为23〜27°C,10〜14°C时发病较轻,15°C以上有利于发病,35°C以上病情受抑制。贮藏初期,薯块呼吸强度大,散发水分多,如果通风不良,高于20°C的温度持续2周以上,则病害迅速蔓延。病害潜育期的长短受温度和病菌侵染途径等影响。温度低,潜育期长,25°C左右时潜育期最短,一般为3〜4d。贮藏期间薯块上的黑斑病潜育期可长达几个月。病菌从伤口侵入时潜育期短,直接侵入时潜育期长。
土壤含水量在14%〜60%之间,病害随湿度的增高而加重,超过60%时,又随湿度的增加而发病减轻。一般高温多雨年份发病重。地势低洼、土质黏重的地块发病重,地势高、干燥、土质疏松的田块发病轻。
3. 耕作制度 连作甘薯发病较重,春薯发病比夏薯和秋薯重。
4. 寄主抗病性 甘薯对黑斑病尚无免疫品种,但品种间抗病性有差异。薯块易发生裂口的或薯皮较薄易破损、伤口愈合较慢的品种,发病较重。薯皮厚、肉坚实、含水量少、虫伤少、愈伤木栓层厚且细胞层数多的品种发病较轻。
所有品种的甘薯块根组织受到病菌侵染后,均能产生甘薯酮、蔑若素和香豆素等植保素。病菌侵入后,抗病性较强的品种迅速产生足量的植保素抑制病菌菌丝的生长繁殖和抱子的萌发,从而使病情减轻,而感病品种不能迅速足量产生上述化合物以阻止病菌的繁殖扩展,因而发病就重。
品种的抗病性在一定程度上还受温度的影响。在20〜35°C范围,寄主的抗病性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强,这主要与木栓层的形成和植保素的产生有关。此外,植株不同部位感病性也存在明显差异。薯苗基部白色幼嫩部分,尤其是地下白色幼嫩组织,易受病菌侵入,而地上绿色部分,组织比较坚韧,病菌难以侵入,通常很少受害。